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本培训>>学习资料>>正文内容

对新基础教育的理解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的教授,是把自己的心血和才华奉献给我国教育学理论领域而成就出众的佼佼者。她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论但不拾人牙慧,她不是钻在象牙塔之中构筑精细的体系理论,而是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身体力行。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验,越来越吸引国人的耳目视听,愈显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1、“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传统的或者说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务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育“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被剥夺,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而貌似主宰者的教师实际上也是规定者。课程、大纲、教科书、教参种种“物”的因素,规定制约着鲜活生命的教师,使教师只是教育指令的执行者、教学程序的操作者。同样如同戴着镣铐舞蹈,教师也熄灭了创造的激情,泯灭了智慧的跃动,湮没了生命的成长。这种无视生命、把复杂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程序化的第一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就使我们的教育只能在崎岖的羊肠小道斗折蛇行。  
      因此,叶澜教授把“基础教育”放在健全热的生命之高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可谓是高瞻远瞩。  
      2、叶澜教授感悟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观”有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第二,生命精神能量转换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本质而言,即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双方实现转换和生成新精神能量的过程。第三,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教学实践是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  
      3、“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还给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主动学习的时空。具体建议:  
       给学生留下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留有锻炼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提高;给学生留足情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感悟互助共享的快乐;给学生留够实践演练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独立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教授说就要做到“五个确保”:  
       确保预习的时间和质量;确保教师不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学生实践、探索、演练的时间;确保时间和机会人人平等之;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就是要改革班级的组织形态。  
       将由少数人管多数人的“科层式”组织变为“民主协作式”平等组织。具体而言,第一,根据班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多元化的小岗位,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展示才能。第二,实行小干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机会担当一定的管理角色,体悟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社会性的真谛,实现人的社会化。第三,实现机会平等。  
      “新基础教育”特别强调,改革班级组织形态,其目的绝不紧紧是为了加强班级管理,维持学习秩序,最重要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要适合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当富有时代气息,有益于每个孩子自信、合作、自尊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孩子现代民主意识的发育。  
      5、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叶教授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  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  有效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  有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  常态性。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  有待完善的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教学评价中,“新基础教育”不允许公开课的“作秀”,而是坚持不懈地倡导研究课的真实自然。可以断言,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是虚伪的,有问题才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当作教师自身提高的媒介,成为挑战自身智慧的机遇。因此,我们在评课实践中,强调教师要说课前教学的准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说过程的反思,说教学的重构等。叶澜教授把评课过程形象地称之为“捉虫”,捉教学思想中的问题之虫,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之虫。这样才能触及教师的教学灵魂,才能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教师,使教育真正直面人的生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