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柯中明
一、“根教育”随想
望“根”生义
说文解字中这样叙说,根,木株也。从木艮声。在中国文化中,带有“根”的成语并不少见:“归根结底” “寻根问底” “根深叶茂”“根深本固”“根深蒂结”“根深枝茂”“归根到底 ”“追根究底 ”……
《韩非子·解老》一文曾说“根深,则视久。”;《老子》一文又曰“是谓深根、固柢。”;《论衡·超奇》一文有“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之句;《淮南子·原道》一文又云: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大文学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云:“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万物都有根,根正,则杆直,根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寻根究底,就是寻本正源,就是寻求万物之道。
品“根”生思
教育,也当追根究底,寻本正源,《论语》中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明朝哲学家王明阳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
反观当今的教育,浮华、功利、片面。周国平先生说:“真正可惊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过分的功利追求,让我们的教育喧嚣尘上,面目全非。有人在教育大会上得意地宣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抓得出血”,如此之语,竟然还赢得了阵阵掌声。
于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出现了——全校上下,夜以继日,日抓月拔,唯考试至上,分数是上帝,哪里还会顾得上什么人的发展?
圣诞树式的教育出现了——披红挂彩,光怪陆离,种种荣誉成了绚丽的装饰,实则那棵树不过是无根之木而已,哪里还谈得上是树?
追风逐流式的教育出现了——不管对与错,不论是否合宜,搬来就是好,口号叫得震天响。今日这个风,明天那个潮。教育成了女人身上的裙子,流行啥装穿啥装?哪里顾得上自己已经是徐娘半老,风韵已不再存?
现在的教育人,是该进行一场追寻教育之根的旅行了。
问“根”生慧
在叩问教育之根的旅途中,我们一点一点地思考:
教育的根是什么?
我们认为,教育的根在育人,培育社会的人。
教育应当培育一个怎么样的人?
周国平先生说“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所以,理想中,我们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应该是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品德良好的社会人;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的社会人;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乐观向上的社会人;应该是有丰富精神生活的社会人;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善于分享的社会人。应该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社会人。一句话,应该是拥有良好素养的社会人。
我们该怎么培育理想中的社会人呢?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对于教育者来说,所做的就是循道,遵循教育之道,尊重人生长之道。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也是循道,遵循教育之道,遵循管理之道。教育之道贵在“能顺人之天,以致其性”。
……..
在一步一步的叩问中,我们逐渐明晰了“教育之根”的林林总总。
二、何谓“根教育”
“根教育”的思想源泉:做有根的现代中国人(校训)
(一)“根”的内涵
根是一个生长的原点,
根是一种内谦的品质,
根是一种质朴的境界。
(二)“根教育”的内涵
让生命之根深扎,广延,牢固
(三)“根教育”的目标
一是育“人之根”。育一个社会公民的根,育一个中国人之根,育一个岭南人之根;
二是寻找“教育之根”,此处“教育之根”定位为“教育的根本规律”,“根教育”将通过行动寻找“人之天性”“人生长之天性”。
三是从教育阶段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教育”。在教育现阶段,寻找“教育之根”,培育“人之根本”,这就是“根教育”。
(四)“根教育”的属性:
人本性、公共性、基础性、朴素性
(五)“根教育”的核心追求:
守住教育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
(六)“根教育”的功能:
生命之根扎之既深,延之既广,固之既牢,让生命之树花繁叶茂,果圆实美。具体而言,根教育着眼于四大生命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
一是养德性之根,育止于至善之人;
二是培智性之根,育灵心慧性之人;
三是健体性之根,育心雄体壮之人;
四是护美性之根,育才望高雅之人。
(七)“根教育”的生命特征
1.根教育的灵魂:价值引领
“根教育”,其核心、其灵魂在于“价值”一词,没有高尚的价值引领教育是平庸、低劣、粗鄙的教育。
价值转乾坤。如果我们的教育在价值上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出现“马跑得越快,车夫的驾驶技术越高,所带的盘缠越多,离楚国就越远”的悲哀。
当看到一个个人成了知识的容器的时候,当看到一个大学生为了一个极其琐碎的俗事而残忍杀害同学的时候,当听到一个高材生说用硫酸泼向熊猫仅仅是为了看看到底会怎么样这样的言论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泯灭,看到是教育歪曲了价值取向所发生的悲剧。
“根教育”摒弃功利世俗的、喧嚣尘上的价值取向,“根教育”立足于对生命敬畏和尊崇,着眼于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素养的人。解放天性,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根教育”信奉“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原则,其核心追求就是“守住教育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
“守住教育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计划与行动。
“根教育”强调“守住”,是强调“守住”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真爱,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根教育”强调“快乐”,是强调教育的本真就是回归自然,教育要适应儿童成长的天性,让每一个生命在自然的阳光和雨露下自由快乐的生长。
“根教育”强调“绽放”,就是在强调“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哲学,凸显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等教育原则。
2.根教育的血脉:文化传承
“根教育”坚持为幼苗的根铺就一片肥沃、厚实的土壤,倡导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徜徉在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让每一个学生的根在广袤的文化原野“扎得深、伸得广、抓得牢”。
“根教育”更加倡导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魂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徜徉、去仰慕、去熏陶、去沉醉……..
“根教育”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烙上一个深厚的中国印记。
教育的浮躁、庸俗、肤浅,大多和缺乏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有关。“根教育”的殿堂中,必将是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教育,只有融入到这条博大精深、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3.根教育的旋律:自由欢畅
在忽略人本位的教育中,其旋律是呆滞的,是凝重的,是暮气沉沉的。
“根教育”秉承“教育即解放”的思想,坚持“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的观点,向往着这样的教育旋律:自由、欢畅。期待微笑在校园中传递,快乐在人们心间荡漾。
“根教育”追求这样的境界:“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摘自萧红《祖父的园子》”
4.根教育的神韵:智慧观照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说道,“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根教育”摒弃这种名为爱之实为害之的道,而是呼唤一种高智慧、大智慧的观照和统领。
“根教育”呼唤关心心灵和生命的智慧,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明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来指导人生的道路。
“根教育”呼唤一种以人类作为终极目标关怀的智慧,以至于知识不会成为毁灭的魔咒,而是一种福音。
“根教育”呼唤一种高效猎取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采撷到闪亮的文化贝壳。
“根教育”呼唤一种理性至上的智慧,避免外在和内在的错误。
“根教育”呼唤一种随机应变的生成智慧,能够解决教育内外的各种结构性冲突,并将各种内外资源实现最优化和最大化。
“根教育”呼唤不断超越的创新智慧。
5.根教育的光华:生命唤醒
“根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施“根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唤醒的过程。
“根教育”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重,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崇高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能够把人带回到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创造性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生活中,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过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缅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使人们被崇高的信念所感召、所引领,有准备去承受那些在社会共同生活所必然带来的沮丧。
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根教育”的灵魂。在这一情境中充盈着一种有尊严的多样性:既有着对人类的核心价值虔诚的尊奉,也有着对于道义与良心的不懈的吁求,又保持着对任何教义的宣称的诘难和质疑;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经由宁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创获一种触及心灵的影响,使认知、交往和审美真正地培育人的精神,培植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生成洞幽察微的睿智和深刻。
“根教育”没有强求一律和苛严的规则,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到认可与欣赏。教师倡扬用自我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当下的每一个场景都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时间的“流”中,能够清晰地觉知到历史老人由远及近的脚步。师生关怀问辩,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浸淫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彼此接纳与宽容,自由交流成为常态。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开启幽闭的心绪,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根教育”这一情境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师生都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一种变化:它永远地改变一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学习以及自我的关系;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朝着进一步向未知之境开掘迈进的阔大和豪放。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根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诗意的存在者。他们之间的诘难问疑,他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唤醒着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更为宽广、丰富和多样的生活世界。
6.根教育的境界:各美其美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人们惊叹:地球村的村民,描绘和诠释我们同一个家园,手法千变万化,样式千姿百态,画卷五彩缤纷,图景五光十色,而同一个地球上的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又是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是却又美丽动人。
人的生长规律何尝不是如此呢?
“根教育”尊重人的独特个性,高扬个性,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同。
多元智能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大多数人都可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论的内涵中,找寻到自己的长处。托马斯·赫尔博士说道:“就非常基本的观点而言,它意味着有许多的途径来使人变得聪明;但是学校通常只重视这些途径中特定的某几个路径!”
“根教育”既欣赏桃花的艳丽,也欣赏梨花的洁白,既尊重百灵鸟的婉转,也尊重乌鸦的呱呱。
“根教育”崇尚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玫瑰花和紫罗兰芳香各异,翡翠和玛瑙自有光泽,期待每一个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1.“根教育”是精神的教育。
斯霞老师有关于教育的“三品论”:“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
“根教育”将精神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根教育”的视野中,精神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精神信念教育”。
“根教育”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种种途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根教育”是民族的教育。
“根教育”特别提出把“根”留住,倡导“做一个有根的现代中国人”。其“根”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从小就扎下民族的根,珍惜我们扎根东亚“儒教文化圈”而且具有全球意义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关注同情、公正、责任、谦让以及和谐社会。
《我的中国心》的歌词中这样写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根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和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会中国人思想的广博和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和永恒。
3.“根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根教育”崇尚“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并努力践行“生活教育”教育思想。
“根教育”认为。教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主要目标。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不到源头活水中去进行教育,不为生活而学习,那么,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根教育”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书,那么,社会实践将会使“根教育”更加酣畅,将会使“根教育”更加鲜活,富有活力。
4 .“根教育”是儿童的教育。
郑振铎先生说:“对于儿童,旧式的教育家视之无殊成人,取用的方法,也全是施之于成人的,不过程度略略浅些而已。他们要将儿童变成了‘小大人’。那种‘小大人’,正像我们在新年的时候在街上看见走过的那些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足登薄底缎鞋的,缩小的成人型的儿童一般无二。”在这种儿童观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往往以成人心理取代儿童心理,以成人意志左右儿童意志,以成人文化代替儿童文化,以成人的经验支配儿童的经验,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儿童。其结果,往往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之中,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个性,丧失了儿童纯净的童心,丧失了属于儿童时代的幻想世界和精神乐园。
“根教育”认为儿童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教育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主体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5.“根教育”是朴素的教育。
“根教育”视“培根固本”为自己的使命,不追求短暂的繁花嫩叶,不追求昙花一现。“根教育”崇尚以朴素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崇尚静静地、默默地培土、浇水、施肥、修枝、剪叶。
“根教育”鄙视工业化的教育,鄙视无视人的存在,将人当作知识流水线上的一个个冰冷的容器。“根教育”推崇“农业耕作”式这样一种教育主张。“根教育”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和农业很相似,就是一种深耕细作的农活,需要潜心了解人的生长特质,适时修剪、施肥,切忌拔苗助长,违背天性。
四、“根教育”的六大路径
1.“培根工程”:进行“根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先进文化建设。
作家冯骥才说得好: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志、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条筋,民族将成植物人!
“根教育”认为,学校与文化天然结缘,学校的发展史必然是一部积淀、记载、传承、延续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历史,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
“根教育”认为,文化是有力量的,而且在当今形势下,这种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学校文化也是有力量的,而“力”是有能量大小、有区别的。正因为如此,在文化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之下,不同学校的文化实态必然会对校内外公众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根教育”目前着力于基于岭南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当仁不让地承担着改进学校的重任。凝聚力量,提炼精神,形成合力,培育特色,树立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优质学校向品牌学校、理想学校的迈进。岭南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着眼未来,立足本土,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学校文化,以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学校之间,从表面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起来确实人才的竞争,而本质却是文化的竞争。而这种文化的竞争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就不能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人,就不会锻造出卓越的学校。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是“根教育”的首要工程——“培根工程”。
2.“育根工程”:探索“根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德育教育新路径。
“根教育”将致力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凝聚各方面的德育合力。
“根教育”将致力于建立合宜的德育体系,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根教育”将致力于情景德育的建设,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学生的德行,也将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游戏、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道德境界。
“根教育”将正视学生因考试、分数的压力以及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以致人格和个性的缺失的现象,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教育中安营扎寨。
“根教育”将适应潮流,与时俱进,根据当前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在育根工程上,“根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
3.“扎根工程”:探索“根教育”模式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新路径。
“根教育”认为,从本源的意义上讲,课程就是要为儿童铺筑一条促使他自我成长的跑道,就是要引领着、协同着、辅佐着儿童在这条跑道上漫步或疾走。
“根教育”将尝试构建这样一种课程,它是铺设一条通向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家之路!“根教育”的课程开发,将吸启学科、儿童和社会三类课程开发模式长处,认同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论。主张课程要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自主能力,使他们学会适应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情境。课程既要求儿童获得多种必要的学科知识,也要帮助学生获得自身的生命价值,使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同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施加影响而不受它的支配。
“根教育”的情境课程开发“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优化的情境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存在的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因而缺乏操作而削弱应用性的弊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活动课程往往容易陷入知识无系统状态的缺陷。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新路径上,“根教育”倡导实施“生态课堂”模式。
“根教育”下的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其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和谐中自主地学习,自然地生长。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校核心文化、学校管理理念、家长与社区资源等等通过信息全方位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这样多层次、多渠道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教学价值的共识、共享、共进。
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拥有自我扎根的能力。
4.“养根工程”:探索 “根教育”模式下的书香校园建设新路径。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学校必须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读书是要教给学生的”。
“根教育”认为,缺少故事的童年是苍白的,没有书香的人生是灰色的,荒疏阅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时代呼唤阅读文化,中国呼唤文化阅读。一个阅读缺失、经典危机的时代,必将威胁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认识,“根教育”将探索建立以“亲近经典”的理念为引领,以学科阅读、主题阅读、经典阅读、当代作家系列阅读等为主要领域,以课堂阅读、班级阅读、亲子阅读、社区阅读、自主阅读等为主要形式,以丰充满激励功能的星级阅读评价机制为主要支撑的儿童阅读文化生态圈,让校园书香弥漫,风气蔚然,让亲近经典的书香校园工程真正成为滋心养根的工程。
5.“守根工程”:探索“根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新路径。
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挑战的需求。
“根教育”提出“做最好的自己”这一思想。旨在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老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都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根教育”倡导“三化”“四模式”的路径。四大模式为“导师引领模式”、“名师研修模式”、“课程开发模式”|“课题带动模式” 。“三化”即:学校教化,锻造学习型组织;科组强化,走校本草根教研之路;个体内化,提升职业认同感。
“根教育”从经纬两度提出新思路,将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有力保证新课改的扎实推进,保证教师有序而又健康的专业成长,进而有效地解决了课程改革的师资瓶颈,为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软件上的强力保障。
6.“护根工程”:寻找“根教育”模式下的“家校互动”大教育格局的建设策略。
“根教育”认为,“家校互动”大教育格局的建设的原则是尊重、共赢。家长是学校教育的伙伴,是学校教育的同路人。学校教育不能封闭,只有开放才能有更佳的教育实效。学校应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启蒙与强化作用,主动与家长沟通,遵循双赢原则,包容家长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家长与学校的关系。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建立家校互动的制度,探索家校互动的有效方式;建立有效合宜的互动评价方式等策略都是“根教育”在实施“护根工程”中需要不断实践的策略。